各位代表、同志们:
根据教代会议程和要求,现在我代表学校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第一部分 过去三年的工作
一、实施分层选课走班,为每个学生构建最近发展区
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在学生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说有选择性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生命个体,不同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中有着不同的学习水平,需要提供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模式。在班级授课制下,统一的教授方式,很难解决学生个性学习问题。
1.分层选课走班制。我校在统一家长、学生、教师认识的基础上,在高一的数学、物理、化学,高二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学科全面实施“分层选课走班”教学,两个年级分别按照每个单元六个班进行分层编班,根据学生层次分别安排不同层次的课程、教室,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课程表。每节课,每个学生按照个人课程表到各自层次、各自教室上课,其他课则回到各自的行政班上课,实行双轨制动态管理。在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每一学科分为三个层次:一层次主要针对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三层次针对基础较好,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二层次针对介于一、三层次之间的学生。针对一层级学生基础比较弱的情况,学校组织力量对其进行义务和有针对性的补课。通过问卷、报名的方式,详细了解学生需求,学生自主选择补课的学科和环节。因为针对性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全神贯注,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效果显著。
全体教师在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下集体完成备课。不同层次的任课教师,按照本层次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大胆整合教材,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时数、教学策略与方法,有针对性的完成相同的教学任务。每个学段、每个等级按照10%的比例进行调整,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学段检测成绩,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判断和评价,提出调整建议,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调整。
分层选课走班,尊重学习规律,确立个性化教学目标,运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学生都拥有一张适合他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的课程表,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仅让基础良好的学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还让原来最容易被忽视的学生找到最近发展区,有了进步成长的平台,让学生找到学习、生活的尊严和自信。
2.导师制。根据学生自主意愿和教师的双向选择,学校为每个学生确定成长导师。学校每年召开“学生发展导师”启动仪式、制订导师制实施方案,教师和学生签订协议书。同时学校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手册》,导师们经常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帮助、经验传授、行为提醒等多方面指导和帮助。
3.学长制,积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长“导学、导管、导助”的作用,鼓励学有所成的同学做低年级学生的学长。学长将本人进入高中后积累的生活、学习、管理经验传递给新生,帮助新生合理规划高中生活,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和责任意识,不断提升我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4.学分制。在学分管理办法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出勤”、“作业”、“平时测试”、“模块测试”等都是学分的认定内容,用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认定学分。创建《青岛十五中学生手册》,详细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项标志性事件,包括体育活动、艺术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都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学分,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随着分层选课走班的实施和学校课程的全面开展,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等5项制度“五位一体”,形成了紧密衔接、融合互补的“教改一条链”,为学校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
二、构建新人文课程体系,加强实践学习和社会学习
我校在全面落实人文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结合实际,确立了“一二三四五”新人文课程体系,即:围绕“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这一中心,把握“行知合一、凸显人文”两个内涵,提升“人文、科学、艺术”三大素养,建设“基础型、探究型、涵养型、实践型”四类课程,实现“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五个培养愿景。在新人文课程体系的架构下,实践学习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常态。
1.行知合一,社会实践的学校课程
学校在高一、高二级部每周拿出一个下午的时间开设学校课程。根据老师们的开发和学生的选择,我们每学期都能开设出40门以上的学校课程。
高质量的学校课程的开设,大大激发了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兴趣。物理组的“趣味物理实验”、化学组的“走进化学实验室”,设计了形式各异的实验探究课;生物组的生态社团,让学生在绿色生态园里,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落到了实处;信息组带领学生玩转电脑,制作出精美的动画;通用组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简易材料,制作出富有创意的手工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实验室的所有仪器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一些尘封多年的器材也被“激活”了。
一个下午的学校课程设置,全面渗透行知合一的课程理念,让学生们走出了校门,走进了社会大课堂。学校与驻青高校、科研院所、各类场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设实践类课程。青岛市博物馆、啤酒博物馆、海洋地质所、海洋研究所、活字印刷馆、青岛市规划展览馆、海水淡化厂、青岛市名人故居、社区消防安全中心、青岛山、中山公园、团岛灯塔、区人大常委会现场、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馆所和单位,都成为了我校社会大课堂的一部分。
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学校还组织了系列游学课程。2014年6月,组织学生进行了“曲阜泰山之儒家文化修学”的传统文化游学课程,暑假期间进行了法国、台湾的游学课程,践行了行知合一的课程理念,使学生深受启迪和教育。
2.人文讲堂,润泽人格的涵养课程
建设一所有“大学味”、“有文化味”的普通高中一直是我们学校的价值追求。为此,学校构建了专家教授、家长、教师和学生四个层面的“人文大讲堂”。先后邀请了北京电影学院胡乐民教授、全国模范教师吴乐琴老师、门萨女生张安琪的家长、中国科学院郑守仪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应用系统总指挥张厚英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焦国力大校、青岛市“五老”宣讲指导团周保章副团长、青岛市首位国家技师青岛茶叶师协会主席邹碧莹、青岛古琴协会秘书长张林老师、国学委员会王忠坤、侯成刚、赵霄鹏老师、“蜘蛛专家”高三学生郭天宝等多名专家莅临我校“人文大讲堂”,为我校师生举办了精彩的讲座,让全校师生在清风细雨般的润泽下,塑造高尚的人格和优良的人文涵养。
3.学科盛宴,激发兴趣的学科素养课程
为了发掘学科之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让学生爱上学习。数学、英语、生物、地理、历史、政治、语文、信息技术等学科先后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科周活动,让学生不断拓展学科学习视野。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我校结合小班化教学的实际,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学校确定了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和优势都能在交互学习中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学校学习共同体正在向课前课后延伸,课外学习模式得到积极响应。阅览室、实验室、茶歇室、走廊的阅读驿站等经常有几名学生聚集在一起,或者热烈讨论,或者轻声答疑,或者安静阅读。课内外合作、互助的“学习共同体”已经基本成型,整个校园呈现出你帮我学、比赶超、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发生在教育内部的变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使学校最终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变革。
四、活动教育课程系列化,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成长。
1.整合常规,立德树人的公民素养课程
学校规划了三月“志愿者节”、四月“体育节”、五月“诗歌节”、六月“成人节”、九月“礼仪节”、十月“艺术节”、十一月“学术节”、十二月“电影节”等系列化主题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赋予课程化。学校通过值周校长、校务委员会等制度,整合班会校会、升旗仪式、逃生演练等教育活动,将常规活动课程化,建立规则、诚信、责任、奉献、理想、民主等公民素养课程。以班主任为主开讲的“道德讲堂”,包含“一日常规”、“青岛十五中学生手册”等,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以语文组教师为主开讲的传统文化课程,包含“和”、“义”、“礼”等,旨在“品经典之言,悟先贤之道,启人生智慧,成高尚品格”;以政治组历史组教师为主开讲的“弘扬民族精神”课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心理组教师开讲的“青春期心理”课程,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每周一次的逃生演练课程,让学生练就了临危不乱的好本领。
2.搭建平台,展示才能的节庆活动课程
由学生自主组织的“典礼课程”,包含开学典礼、休业典礼、毕业典礼、成人仪式等,让学生铭记更多的人生真谛。教师节感恩活动,学生给全校教师送上一份“大礼包”,让教师在欢笑中感受到学生诚挚深切的敬意;国庆节歌咏比赛,学生用激情和风采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祝福;体育节里,广播体操比赛、跳大绳比赛、篮球比赛等充分展示了班级凝聚力及协作精神;运动会上,既有丰富多样的班级风采展示,也有赛场上挑战自我的勇气,还有学生裁判、学生服务忙碌的身影;读书节通过《亲情的记录》周保章先生签名售书暨青岛十五中“学生书店”开业仪式拉开了序幕,图书进教室漂流活动、图书推荐活动、图书沙龙名家讲座活动,营造了浓浓校园书香;志愿者节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双休日进社区、“我为世园做贡献”、“日行微善月月评”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让日行一善成为生活习惯;诗歌节,全员参与了学校“经典朗诵比赛”活动、承办了青岛市中小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五月的风”诗歌节的展演活动、承办了“青岛市2014年中秋、重阳节经典诗文诵读展演”活动,展现出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高端培训,名师引领,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学校以抓师德、抓教改、抓科研为主要途径,同时创造好教师的生活环境和教师生活氛围,让教师在幸福的环境里,不断提升个人的业务水平,努力打造出一支创新型的、有人文情怀、有生命活力的教师队伍。
先后组织骨干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高级研修。专家教授的讲座、高校的实地考察让老师们感受到了个人知识的匮乏,激起了老师们不断学习的欲望,在提升教育理念的同时,也对后期的工作也有了初步规划。
学校鼓励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前往各地参加省、市优质课的观摩活动。通过观摩教师回校后的二次培训活动,全组教师对高水平教学都有了认知,便于更好的投入到学校的课改活动中。
学校还开展了“做智慧教师 读教育名著”活动,学校为每一位教师配置了教育局推荐的必读书目,并组织了读书交流活动,让老师们在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提升。
在青年教师培养上,实施校内“名师引领”工程,学校先后邀请周欣等老师进行专业讲座进行引领;实施“师徒结对”工程,让每一位青年教师有自己的师傅,引路指导,每年的优秀师徒评选,更是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建立“青年教师读书沙龙”,让青年教师在阅读和交流中提升;搭建青年教师展示课平台,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六、组建教师社团,丰富教师生活
为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增加教师的人文素养,学校工会发动有特长的教师,组建了我校教职工博雅社团汇,成立了教师喜爱的各类社团。目前有:星雅读书沙龙、博雅书画社、爱屋舞蹈社、攀顶一族爬山队、博雅茶艺社、暖暖烘焙社等一系列教师社团。星雅读书沙龙活动与人文大讲堂系列活动结合,通过推荐讲座“成功教育,有心无痕”,解读我校王飞老师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专著,推荐的演讲比赛人选也在教育局“立师德,树新风,做学生喜爱教师”活动中获奖。教师社团的建设成为教职工校园文化生活的一抹亮丽的风景线,创建了人文教育特色校园文化,搭建了教职工交流、协作、分享、互助的平台,提升了教师的人文素养,使教职工成为人文教育的弘扬者。
七、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更有人文味
学校的现代管理制度改革,让我们每个人真正成为了学校的主人。
实行的值周校长工作制度,已经使60名骨干教师和60名优秀学生干部担任了值周校长。他们通过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检查和督促,学校重大事项的策划与组织,各项活动的参与等,给学校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文校园的构建。
学校成立的青岛十五中学术研究委员会,通过挖掘优秀教师潜力,发挥团队力量,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升我校民主管理水平,对学校人文教育特色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学校成立的家长委员会,使家长和学校进一步打成了共识,汇集力量一起为把十五中建设成一个人文的、绿色的、和谐的校园,将十五中的孩子们培养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增进交流、加强合作,开展了“与孩子共上一节自习课”活动、家长志愿者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
学校成立的校务委员会,实现了学校与社区、高校、家长三位一体的充分融合,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更加科学民主。
八、积极投入,成绩显著
学校的培养、教师的努力,使教师群体成果斐然,学校也是荣誉备至。
邵爱霞老师被评为“青岛市教学能手”、周欣老师被评为“青岛市三八红旗手”、慕春婵老师的家庭被评为青岛市十大“最美家庭”、于菁老师被评为“青岛市建设节约型学校先进个人”、孙俊香老师被评为青岛市学科带头人、王新老师被评为学科带头人和青岛市优秀教师。共有十几位教师教师撰写的论文发表或获奖,多名教师在市优质课比赛中获奖。
学校先后获得了青岛市中小学幼儿园平安和谐校园、“青岛市中小学十佳德育品牌”、读书实践工程先进集体、青岛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青青义教优秀组织单位、青岛市职工科技创新小组(团队)、“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活动最佳组织奖和最佳节目奖、青岛市工人先锋号、青岛市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等荣誉。
第二部分 今后的工作努力方向
明年我校将升级为青岛实验高中,迁至新校区,我们面临的挑战将是崭新的。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在今后的三年中再上新台阶。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创建人文教育特色学校,把“有选择的教育”进行到底,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迎接高考改革的挑战;深入研究课程整合;提升三大核心素养,丰富完善学校新人文课程体系;全面推进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积极探索智慧教育,努力创设国际化教育平台。
老师们,我们身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为构建出一种健康、和谐、积极、人文、向上、可持续发展的氛围,让我们全校上下以更博大的胸怀吸纳各方经验,以更勃发的激情提升自身的品位,以更坚实的脚步迈向未来,为打造教育名校做出我们积极的贡献!
- “65”芳华|实高党建:青岛实验高中 2018-08-27
- “65”芳华|实高党建:青岛实验高中 2018-08-01
- “65”芳华|实高党建:青岛实验高中 2018-07-06
- “65”芳华|实高党建:各党支部举行 2018-07-06
- “65”芳华|实高党建:立足岗位,行 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