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中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我校的“星雅”教师读书沙龙活动中,我得到一个与老师们共赏美文的机会,为大家解读周国平的《教育的七条箴言》。
(一)作者、作品简介: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家、作家,是中国研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这篇文章出自《周国平论教育》,这是作者第一本系统梳理其教育思考的随笔,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多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而人生问题与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人“如何做人”。作者呼吁教育回归常识,认为教育的使命在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具体到这篇文章,作者把对教育的思考上升到了一个哲学的层面,既深刻又给人无尽的遐想。
(二)重点解读:
我在这里主要解读七条箴言中的前两条。
箴言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作者认为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以语文教学为例,周国平的文章多次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或者被选入试卷,但是他并不希望中学生用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阅读他的文章。我曾在多篇文章中读到这样一个例子,周国平的一个朋友的孩子拿一份语文卷子让他做阅读分析,题目就是他自己的文章——《面对苦难》,结果他只得了69分。
湖南师范大学的刘铁芳教授指出:我们的小学教育似乎把高考的模式、标准的模式提前了。表面上是优美的诗歌,其实已经成为技术化的学习,丧失了美好的心灵体验。
我认为学生学习知识需要经过三步:感悟——思考——得到知识,这样得到的知识才能变成真正的智慧和能力。我们往往太注重结果,而忽视前两步,事实上,只要前两步做好了,知识的获得不是水到渠成吗?很多时候是我们“体贴”地剥夺了学生锻炼能力的机会。
我很赞同作者列举的教育要做的几件事情:
“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
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
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平心而论,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是过多的把目光集中到了知识、规范和技艺上?我们是不是还疑惑:为什么体现在学生身上的收获总是与我们的付出不成正比?其实《教育学》中早就给出答案了:教育的回报具有滞后性。当然,这种滞后的回报指的肯定是能力、精神和灵魂的丰富与提升。明白这一点之后,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更有价值了。建议大家都思考一下周国平在文中发出的疑问:“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
箴言二: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文中指出:“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现在的家长都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早早的让儿童到功利战场上去拼搏,在这一点上我还无法体会作为父母的真实心境,也就没有发言权。我的感悟还是来自身边的生活。
我曾经对学生说:“你们好好拼三年吧,等考个好大学一切都好了。”学生的回答是“我们初中老师也这么说,等考上高中一切都好了。”我是在暗示他们到大学就不用刻苦学习了,还是潜意识里认为他们的未来不再与我直接相关?我为自己说过这样的话而感到惭愧。当然,这也是当今多数国人的想法,我们习惯把“寒窗苦读”的终点划在高考,似乎高考结束后学习就不再重要。可是身处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根本就没有高枕无忧的条件和资本。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是对中美教育的一个比较,美国的小学教育重在方法和兴趣的培养,中国的小学教育重在知识传授,美国的大学是拼搏的“黄金四年”,中国的大学却是享受的四年,这本身就是需要我们警醒的。所以说,人生的每个阶段、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是不可代替的。
(三)思考延伸
读完这篇文章,我也觉得当今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病与教育体制有关,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于是我特意重温了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与大家分享。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主要包括:创造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社会公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等等。
杨江南在其著作《教学反思:高分与素质并重的学习方法》中指出:素质教育的真正障碍不在考试的存在,而在于师资、文化与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素质教育能够应付好考试,而且会比单纯的应试教育做得更好。
(四)感悟展望
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教育是以整体上升的态势在发展。从我熟悉的历史学科来看,我上学的时候,历史课堂有两个重大课题就是当堂背诵和当堂检查,历史卷子的主要题型是选择、填空和简答。而现在我们虽然无法摆脱“记忆”这个学科特点和要求,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现在的历史课堂有了更多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味,试题也更加注重史料解读和知识应用。至于教育体制问题,我认为“存在即合理”,科举制存在了1300年之久,任何事物都要经历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直至被取代的过程,知其不足才知改正,而改正是需要时间的。目前我们正在做的就是这件有意义的事情,相信它会结出丰盛的果实。
- “65”芳华|实高党建:青岛实验高中 2018-08-27
- “65”芳华|实高党建:青岛实验高中 2018-08-01
- “65”芳华|实高党建:青岛实验高中 2018-07-06
- “65”芳华|实高党建:各党支部举行 2018-07-06
- “65”芳华|实高党建:立足岗位,行 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