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高简讯 |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青岛市名师工作室小、初、高语文阅读教学衔接论坛简报
发布时间:2018/9/13 22:45:24|未知


1.jpg

2018年9月7日,由青岛市十个语文名师工作室联合举办的“青岛市名师工作室小、初、高语文阅读教学衔接论坛”在青岛市实验高中举行。这次论坛旨在通过各学段老师的说课展示,交流不同学段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要求、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情况,以便不同学段之间增进了解,做好衔接,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参加了活动。同时论坛还邀请了青岛市教科院孙泓、孙公刚、邹欣、杨富华老师,青岛大学杨宝春、周潇、张晓明、杨全红等专家前来点评指导。论坛由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马冬勤老师主持。

2.jpg

首先进行说课展示的是莱西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张浩然老师,她的课题是《穷人》。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从基础字词的落实,到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语句的揣摩鉴赏,再到思想情感的把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水到渠成。张老师还注重对学生进行经典作品阅读兴趣的培养,从《穷人》到《学会看豆》和《看病》,引领学生走向拓展课外经典之路,教会他们阅读方法,课外篇目的选取上又很好地兼顾到了单元主题。

3.jpg

工作室主持人张淑英老师对张老师的说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张老师让学生在分析桑娜心理描写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揣摩描述渔夫和西蒙的心理,并思考作者为什么没有将这些全部表现出来,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和鉴赏能力的培养。青岛大学文学院钱伟老师的点评既中肯又到位,她既站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上去谈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又站在一个研究者的高度,去进行文本分析与教学设计。栾贻爱老师在教材的准确解析与深入挖掘方面也给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给在座的老师很大启发。

4.jpg

城阳区实验中学的吴振华老师说课的课题是《一棵小桃树》。在这篇散文的教学设计中,吴老师在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乃至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工作室主持人王江东、卢齐老师从教学设计到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等方面给予吴老师充分的肯定。同时,卢老师结合“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谈了自己的理解,认为这节课应该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来分析文本,把握内涵,真正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从而让课堂弥漫着浓浓的“文化味”。

青大文学院的谢新华教授从《一颗小桃树》出发,针对各学段阅读教学的侧重点做了指导。比如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阅读文本的文体特征要不要强调,想象力的培养应放在什么位置上,若遇到明、暗线的问题该怎样处理等。谢教授围绕衔接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非常切合我们的教学实际,引人思考。

5.jpg

城阳职教中心于蓉老师说课的课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她的教学设计是基于文学鉴赏层面的,她从故事背景入手,在故事情节的梳理中展现出一个独特的时代,一位英雄的苍凉与悲壮,从文本到文学再到文化。她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进来。 工作室主持人冷爱霞老师肯定了于老师的仪表美、神采美、语言美、课件美,并建议推荐鲍鹏山的《新说<水浒>》给学生,以深入了解人物命运的时代特色。工作室主持人郝敬宏从情节设计及课堂教学的的“巧”等方面对这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紧扣本次会议中心话题“衔接”提出了“各阶段的老师该教什么”的问题。

紧接着,青岛市高中教研员杨富华老师又抛出“我们要到哪里去”的话题,针对高中的语文教学存在的“学习内容碎片化”“学习过程同质化”“思维培养的浅表化”“学习评价的单一化”等问题指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础来考虑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落脚点。之后,青大文学院的杨宝春教授,也谈了他的具体看法,主要从“回归语文”“切近文本”方面指出对于一篇文章应当用心去品读,比如“桃树”所蕴怀含的“情”与“志”。杨全红教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法方面、经典阅读方面进行了很有价值的点评。张晓明教授也回归论坛的衔接话题,指出不同学段要吃透课标,按照课标要求认真准备每一堂课,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围绕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大家各抒己见,增进了不同学段之间关于阅读教学的了解,梳理了很多进一步做好教学衔接的思路和方法。与会名师、专家的点评更使大家廓清了疑惑,开阔了思路。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会以更高的眼光、更新的视角、更大的格局去审视自己的教学状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各学段的教学。

转自:马冬勤名师工作室